著名文学作家王小波先生曾写下“青年人的动人之处,就在于勇气,和他们的远大前程。”这样一句名言,简单的就揭示了独属于青年人身上才有的“可贵”。如今,青年干部身上的这份“可贵”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映衬下愈发耀眼,奔赴灿烂前程的劲头愈发势不可挡,驰骋在实现宏大志向的广阔天地间,“迷人”的事物变得纷繁,如何从容应对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困境,在我看来,唯有懂得“取舍”,方能得见山海,成就理想人生。
取舍有道,方可行稳致远。取舍是一种智慧。对于青年干部,“学会取舍”当是应该修炼出的本能。在对“取”与“舍”对象的区分上,哪些可取、哪些不可取;哪些能舍、哪些不能舍,都是值得细细思忖、反复揣摩的,“陷阱”往往就藏身于取舍之间。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,理论知识、业务能力、实践经验、服务态度、处世方式等都是我们应该主动去吸收汲取的;相反,贪婪的欲望、虚妄的幻想、低俗的趣味、不良的嗜好也是我们应该及时坚决舍弃的。近年来,贪污腐败“年轻化”趋势愈演愈烈,而深究下来,贪腐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思想、在于人生价值观的取舍,正如巴尔扎克说的“没有思想上的清白,也就不能够有金钱上的廉洁”。失去了坚定的意志,得到的就会是失控的陷落。取兢兢业业,舍不思进取;取公正清廉,舍贪赃枉法;取担当进取,舍敷衍塞责……这些取与舍,就寓于你我每日的工作生活之中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,厘清取舍之道,将应取应舍化作本能,做好取舍之间的每一次选择,我们在面对生存与发展时才能行稳致远。
取舍有道,方可活出真我。取舍是一种境界。对于青年干部,“善于取舍”当是应该磨炼出的品性,在“取”与“舍”心态的转变上,中国古代就有了可供参考的“顶级思维”。“鱼,我所欲也,熊掌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......”出自《孟子》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,对取舍之道的思辨,孟子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,“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”有舍便有得,有得必有舍。我们不难从现在曝光的各类因贪腐而坠马的青年干部身上发现,“既要、又要、还要”成为了他们的“个性”,贪婪层层递进,幻化成了这些人背后的“巨兽”,吞金食银;“不愿舍、不想舍、不甘舍”成为了他们的“风格”,个人私利凌驾于信仰之上,利益成为了这些人心中的“神”。最终“巨兽”将他们吞噬,“神”也现出恶魔的真身将他们拖进了地狱,一切成空。“非取即为得,非舍即为失”取与舍,既是相对的,也是相辅相成的。取舍间的平衡难以建立,但打破易如反掌,一味的只知索取,不知奉献,一颗“贪心”只会把人引导进欲望的深渊,等待你的也将是无尽的黑暗。人生海海,浮浮沉沉之中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理应摆正取舍的心态,善做取舍,君子“取之有道”也要能“舍亦从容”。对准自己清晰的目标,锐意进取,即使失去远远大于得到,即使荒无人烟,也要坚守这份自己的“道”,去迎接属于自己最好的结果,实现人生独一无二、非比寻常的价值,活出真正的自我。
取舍有道,方可永葆初心。取舍更是一种精神。对于青年干部,“甘愿取舍”当是应该融进灵魂的自觉,在“取”与“舍”冲突的情境里,有人但为山海,不问得失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五载光阴中,沧海桑田,时代巨变,唯一不变的是无数中华儿女舍己为国、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。从国家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,邓稼先、钱学森、黄旭华、孙家栋等科学家毅然决然的肩负起民族未来,扎根于荒漠,深藏于地下,隐姓埋名数十载,铸国家利器,守人民底气,建“钢铁长城”;到疫情肆虐,钟南山、李兰娟、张文宏等医学专家前赴后继赶至一线斗争,一夜间无数“白衣战士”挺身而出,坚定“逆行”,被人们亲切的称为“大白”,正是一个又一个舍生忘死、舍小为大的“大白”又为我们筑起了抗击病毒的“生命长城”;再到今时今日,投身在我们国家各项伟大事业中、各个岗位上的千千万万个“无名”的身影,无言的驻守、无声的坚挺、默默的燃烧着自己、无私的奉献着人生,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的“取舍”,实现了由“舍”获“得”的大成,他们的“舍”换来了国家的强盛、民族的复兴、人民的幸福。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,我们理应接续弘扬这种伟大的“取舍精神”,学习先辈、榜样们的取舍之道,才能永葆初心,不负时代、不辱使命,努力在社会建设中忠诚干净担当,用汗水和胆识、行动和智慧,书写新时代的答卷。
若不愿意离开池塘,就不可能遇见远方的大海;若不愿意离开山脚,就不可能领略山顶的风光。万事万物皆有得失,这是自然的法则,放眼世界,纵观古今,莫不如是。立足于新时代,我们“新”青年干部应积极探寻顺应时代潮流、具有正向价值的新“取舍观”,实现取舍有道,锻造清廉正直的过硬作风,让青年之光得以照彻理想的山巅,驱散贪念欲望的“迷雾”;让青年正气得以注满实干的海洋,掀起奋勇敢为的“波涛”。